台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专家正在解读大语言模型书生·浦语升级后的强大性能;台下,一群青年创业者一边聆听一边记录,不时迸发出产品研发的灵感火花。
春节前,记者来到位于徐汇西岸的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探访,没想到先融入了一场行业活动。这场"偶遇"正是空间内热火朝天的缩影。自去年10月首批21家企业入驻以来,这里平均每周要举办2-3场行业活动,吸引300多家企业到访,其中不乏"首秀""首发"。
"大模型这个行业技术迭代得非常快,企业都有一种紧迫感。""模速空间"运营方、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宦涣说,尽管下周就是春节,他反而比平时更忙,一天接待七八拨访客是常态。
经历了去年大模型爆火,专家预测今年将是大模型应用元年。这个灯火通明的孵化空间正以争分夺秒的姿态,推动各类大模型创新项目走向落地应用。
一栋楼浓缩整条产业链
38天完成1.3万平方米孵化空间装修,21家企业"拎包"入驻,"模速空间"的发展速度与大模型"同频"。
在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徐汇区的资源禀赋相当出众:这里汇聚了近200家相关企业和机构,全国前三批次通过上线备案的大模型中,上海共17个,徐汇就有9个;国内三批次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中,上海共52个,徐汇有22个。于是,"模速空间"甫一开张,不少企业跃跃欲试。
"我们对入驻企业的筛选有自己的考量,希望在一栋楼内实现大模型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基本闭环。"宦涣说。比如,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汪玉领衔创立的算力加速企业"无问芯穹"属于行业上游,其研发的产品能为大模型研发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能力支撑。
而以"大模型研发平台与开放创新生态社区"身份入驻空间的初创企业"开放传神",成立不到半年,已发展到30多人。创始人张家庆把公司的加速发展,归功于一栋楼汇聚整条产业链的空间格局。他说:"我们的很多服务对象就在这栋楼里,走到隔壁办公室问一问,或者在孵化器组织的活动中就能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如今,"模速空间"已有50家企业入驻,分属产业上中下游,其中86%为垂类应用,涉及众多不同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五大平台解决共性问题
"模速空间"的另一个身份,是徐汇区首批区级高质量孵化器。这个年轻的孵化空间正在不断摸索大模型企业的"脾性",以更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什么入驻空间的企业会时不时跑到前台来?这是记者在"模速空间"走访时一个有趣发现。原来,前台除了接待,还是搜集企业问题的窗口,企业提交问题后,位于孵化空间二楼的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会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算力需求是大模型企业的共性问题。为此,"模速空间"五大平台中的算力调度平台走访对接了上海仪电、商汤、火山引擎、华为、腾讯、阿里和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模速空间"申请到2500P(兆次浮点运算)算力。其中,商汤为"模速空间"打造了1000P专属算力池,为蜜度蜜巢、达卯智能、智象未来等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大模型备案是企业遇到的另一个共性问题。根据我国去年8月15日正式实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向公众提供服务前,应当开展安全评估,并履行算法备案等手续。由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梅涛创办的对标AI绘图工具Midjourney的"智象未来"公司,就发展到了这一阶段。然而评估审核并非简单地填表申报,需要大量测评参数。在"模速空间"专业团队的手把手辅导下,智象未来成为通过全国第三批大模型备案,也是全国首个多模态大模型备案的企业。
在发展过程中,"模速空间"呈现出了自己的"985"特色,即创始团队90%具有强产业背景,80%来自国内知名高校,50%具有海外留学、工作或者外资名企工作经历。
基础研究赋能高质量孵化
新辟一块场地,马上就被企业"填满",这是"模速空间"的发展速度。除了徐汇区区内源源不断冒出来的优质大模型项目,越来越多来自全国的项目也投来了"入驻申请"。去年下半年开始,具身智能、空间计算等赛道迅速崛起,"模速空间"需要及时研判、抓住风口,吸引到最有潜力的优质企业。
瞄准大模型领域高质量孵化器,"模速空间"和基础研究走得很近。"同一屋檐下"就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入驻空间的不少企业都参与了基础大模型书生·浦语2.0的升级。"模速空间"还建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可以站在全局视角观察整个产业,动态优化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在宦涣看来,大模型产业沿途下蛋的机会很多,"我们的目标定得越高,伴生产出就会越多"。
目前,"模速空间"扩容计划已提上日程,将以"十百千万"(十万平方米孵化空间、百家创新企业、千款行业应用、万亿产业规模)为目标,打造数据、算力、评测、金融、综合等功能平台,全方位赋能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以及大模型应用初创企业,助推大模型产业在上海加速成势。
作者:
文:沈湫莎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