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新 iPad Pro 的宣传标语,有点擦边谐音梗,有点莫名的巧妙,也有点肉眼可见的自信。
5.1mm,是苹果有史以来造过最薄的一个产品,没有之一:
iPhone SE:7.3mm
iPhone 6:6.9mm
iPad Pro 第六代:6.4mm
iPod nano 第七代:5.4mm
记得看发布会时,我和编辑部的伙伴们有两个吃惊的地方:一是竟然在 2024 年的苹果广告里还能看到 nano 的身影,二是全新 iPad Pro 竟然比 nano 还要薄,不可思议。
我们和其他媒体上手实测的第一感受是真的薄,圆弧中框和曲面屏,即便不上手,也能在官方图上看的出来:
它薄得很实诚,甚至有点不真实。
一套减厚组合拳
光从纸面数据看,11 英寸的 iPad Pro 厚度为 5.3mm,13 英寸版本的为 5.1mm。
就像摊煎饼一样,摊得越开饼越薄,最后,苹果史上最大的 iPad 也被摊成了最薄的产品。
把 iPad Pro 做薄,并不是简单地在尺寸上做减法,任何一个部件的改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调整。
和前代相比,全新的 iPad Pro 表面上有两处明显的变化:镜头和 eSIM 卡。
从远处看,新设备的镜头模组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拿到眼前观察才会发现,原本属于超广角镜头的位置,现在被替换成了一颗 LiDAR 激光雷达。
2020 年初,苹果第一次把双摄像头模组带到了 iPad Pro 上,一颗 12MP f/1.8 主摄+一颗 10MP f/2.4 超广角镜头,当时这样的设计被称为「方便视频创作者有更广阔的拍摄焦段」。
苹果官方也解释到:「专业相机、专业音频和大屏幕的结合使 iPad Pro 成为创意专业人士的多功能移动工作室,包括电影制作人、视频专业人士、播客和其他内容创作者。」
不过严格来说,新 iPad Pro 的摄像头不止有两个,在旁边灰色的开孔里还藏着一个传感器——激光雷达扫描仪,它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负责让 iPad 感知到外部的三维世界。
四年之后,苹果终于将这堆饱受争议、功能冗余的传感器进行了优化,去掉了那颗超广角镜头。
直至今天,我们仍然没有从官方的口吻中,找到在平板上「加入双摄」的合理理由,也没有在新款机器的宣传里发现「去掉双摄」的合理解释。
不过作为 iPad Pro 的使用者,我们还是能从日常体验里找到几个左右横跳的理由。
首先,拿平板拍照本就不常见,也不顺手。身边最多调用平板后置镜头的朋友,一般都是上课/开会时用笔记软件拍照记录,及时性很强,只要看得清就行。
其次,两颗镜头并不会给这类场景的拍照体验带来质的改变,而且苹果设备上的两颗平行镜头,其实是为空间视频做的技术准备。
但又因为平板的设备形态,不太适合做一台摄像机,所以利弊权衡之后,去掉多余追求轻薄才是更优解。
另外一边,eSIM 技术也在发力。
去年悄摸更新的 iPad 10 eSIM 版已经有了这个苗头,只是没想到在 eSIM 还未在国内大面积铺开的当下,苹果对实体 SIM 卡的断舍离速度,快得有些出奇。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技术, eSIM 就是把主流的 nano-SIM 卡再砍掉 9/10 ,直接嵌在手机主板上,和其他零部件在出厂前一起打包封装,你看不见也摸不着。
eSIM VS Nano SIM. 图片来自:freepik.com
如果你在海外,购买的是 eSIM 版的手机,那就可以直接在运营商的 App 里激活手机号码, 或者购买套餐,并且支持「一号双终端」,可以与另一个 eSIM 附属智能设备共享同一个号码和套餐。
之后通信厂商会通过「空中写卡」,将你的手机号、套餐类型远程录入 eSIM 卡,不用再跑一趟营业厅。
要是哪天想换手机了,也能通过「远程办理」把旧手机的信息注销,并通过相同的方式激活新设备上的 eSIM。
国行与美版 iPhone 15 Pro Max 主板对比. 图片来自:米景
eSIM 对于电子设备本身的意义,就是节省了一大截的内部空间,多出来的位置可以再次进行空间优化。
全新 iPad Pro 在消费者能感知到的地方, 用「去镜头+去卡槽」的组合拳,减少了硬件对内部空间的依赖,为「苹果史上最薄」的产品做出了一定贡献。
当然,要达到 5.1mm,能做出的改变还远不止这些。
芯片+新屏
全新 iPad Pro 的这块屏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楚。
官方这次设置的「彩色散射屏保」,很好地展现了新屏幕的优势。
苹果官方称,这块屏幕的名字是「全新超精视网膜 XDR 屏」,并且运用了双层串联 OLED 技术。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以假乱真」的显示效果,屏保中间的图案,就像浮雕一样有了 3D 感。
更好的屏幕表现只是一方面,双层 OLED 技术也是 iPad Pro 变薄的核心原因之一。
上一代 iPad Pro 采用的是 LCD 技术,一般我们会更加习惯称之为液晶显示技术。
LCD 屏的液晶和彩色滤镜片本身不发光,而是通过调整液晶分子的排列,来控制它们对通过的光线的扭曲程度,进而调节光线的亮度和颜色。
真正发光的实际上是在最下面的背光板,我们总是听到「LCD 屏幕对比度不行,不能做到全黑显示」就是因为在液晶屏里,背光板常亮,尽管能够通过偏振片和液晶控制光的进出,但还是没法做到纯净黑。
这很像皮影戏的工作原理,最后面的光源一直处在工作状态。
而 OLED 屏幕中的每个像素都是自发光的,因此不需要背光系统,这使得 OLED 屏幕可以做得更薄。
原理类似于近些年大火的荧光舞。
另外,对比两种技术的屏幕结构,LCD 屏幕的结构中还包括多层,如两层极化片、液晶层、彩色滤光片等,这些层叠加在一起也增加了整体厚度。
OLED屏幕的结构相对简单,因为每个像素直接在电流的激发下发光,无需额外的结构层。
而且,LCD 的背光必须通过多个层面才能到达观看者的眼睛,这包括液晶层和色彩滤光层,这些层需要精确的排列和足够的空间来正确操作光线。
而 OLED 屏幕的光线直接从像素发出,不需要通过这么多处理层。
大部分朋友应该有注意到 iPad Pro 并不是传统的 OLED,而是「双层 OLED 串联技术」。
简单讲,双层 OLED 有三个好处:
叠加两层发光层,可以实现更高的亮度和更好的电光转换效率,从而降低能耗;
保持低能耗的同时,提供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尤其是在黑暗环境中的表现,黑色更深,白色更亮;
双层结构可以分散每层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缓解传统 OLED 屏幕上经常出现的「烧屏」问题。
双层串联技术,让 iPad Pro 的屏幕更亮、显示更真实,能耗降低的同时,也顺带削薄平板厚度。
除开以上所有直接相关的硬件,iPad Pro 的薄,还离不开一位隐藏的「核心大佬」——M4。
关于 M4 的具体参数,我们在发布会当天的汇总里做了详细的介绍,不过这颗芯片是如何让 iPad Pro 变薄的?
首先,M4 芯片中的显示引擎,可以很好地控制双层 OLED 每个发光点,这也让双层 OLED 串联技术落地 iPad,有了可能性。
另外,M4 芯片中有 6 颗能效核心,而且全部配备了新一代机器学习加速器,这使得 M4 的能效比更高。
根苹果官方称,M4 芯片在仅需一半耗电量的情况下,就能达到与 M2 芯片同等的性能;相比轻薄型 PC 笔记本电脑中搭载的最新芯片,M4 芯片更是仅需 1/4 的耗电量就能达到同等性能。
这意味着,M4 芯片在提升 AI 性能的同时,也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实现了更低的功耗,从而延长了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
所以,iPad Pro 才能在续航不变的前提下,把电池可以做得更小。13 英寸的 iPad Pro,从上代的 40.88Wh,「缩水」成了 38.99Wh。
更小的电池,不变的续航和能耗,换来的就是更轻薄的机身。
总结一下, 为了做出这台苹果史上最薄的产品,苹果在 iPad Pro 上动了这些「刀子」:
去除超广角镜头
剔除卡槽,采用 eSIM
搭载双层 OLED 串联技术
减少了一个麦克风(现在是 4 个,原来是 5 个)
搭载一颗能效比极高的 M4 芯片
如果有机会,我建议感兴趣的伙伴到线下感受一下 iPad Pro 的 5.1mm,一定比你以往摸过的大多数电子设备都要薄,甚至薄得有些脆弱。
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苹果为什么要做一台「超薄平板」?
其实把产品做薄,是整个科技行业主旋律,虽然近些年这种对「薄」的追求逐渐放缓了脚步,但其实轻薄早都刻在了当下每一个产品的基因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薄的手感。
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薄只是各项技术进步中的附属品:
变薄的产品有更好的便携性,当产品能长时间带在身上,人们也就有理由更频繁地使用设备;
薄的背后,是人们对精致、简约产品的追求,不管是美观还是现代感,轻薄总是能凸显二者的特点;
薄是一种表象,轻薄产品的背后往往是因为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电池、镜头、芯片等等,因此薄型设计常被视为工程和技术创新的标志;
薄也代表着功能技术的高度集成,许多功能和组件被微型化和整合后,不仅使设备更加高效和强大,而且还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实现更薄的设计。
纵观整个行业,「轻薄」的正面影响无外乎这些,回到这台 5.1mm 的 iPad Pro 上,其实还有独属于苹果的考量。
苹果做芯片,与业界主流的「先做芯片,再看如何调用芯片能力」不同,而是提前规划好产品路线,需要在产品用上什么技术,实现哪些功能,从而去设计芯片。
不是看当下有什么,而是从「我们」需要什么出发,根据最终的需求完成一整个产品的设计。
不仅是芯片,其他产品中也体现着苹果的「设计哲学」,就像这台超薄的 iPad Pro。
iPad 的定位一直被诟病:没有手机的便携、没有电脑的性能。夹在二者中间问世的 iPad,也把自己夹在了夹缝中。
尴尬的定位是因为将本身的短板和其他设备的长板进行比较,所以越比越弱,也就形成了「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调侃。
但是转换思路,按照官方「结果导向」的方式思考,我们就会发现 iPad 的过人之处:在办公、学习、娱乐等场景里,它比手机的功能强大且丰富,也比电脑的体积便携且好用。
所以做一台性能接近电脑,功能强于手机,而且还更加便携的设备,就成了 iPad 当下和今后的生存之道。
如此看来,苹果史上最薄的产品,搭载一颗性能爆表的 M4 芯片,也就不单单只是炫技这么简单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