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传位胡亥,自司马迁《史记》问世后的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沿袭太史公的说法——李斯、赵高等篡改诏书立胡亥为秦二世基本是盖棺定论。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简书,3346枚竹简中记载了很多先秦事迹。
其中一批名曰《赵正书》的古文献却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记载了胡亥继位是秦始皇听从李斯等大臣建言后,明确认可立胡亥为即位人的。
并非李斯、赵高篡改遗照,也为李斯等人得以昭雪。
据学者考证,《赵正书》的成书年代很有可能早于《史记》,其记载的真实性高于司马迁《史记》。
其内容讲的是自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程途中病亡,秦二世继位后诛杀诸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国的历史过程。
其中很大篇幅记录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
王曰:“可。”
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
也就是说,秦始皇命不久矣,在李斯和冯去疾冒死进谏下,想立胡亥为帝。
李斯说道因为公子扶苏和蒙恬正在外征战,如果立扶苏为帝,那么路途遥远,恐宫中生变。
就这样在李斯的建议下,胡亥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并没有所谓的篡改遗诏,是秦始皇认可的。
值得一提的是,《赵正书》中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正”、秦二世为“秦王胡亥”,而不称皇帝。
整理《赵正书》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分析,这表示《赵正书》作者不以秦国为正统,而是将其视作七国诸侯之一:
“汉初以北平侯张苍为代表的贵族士大夫曾否认秦朝继承了正朔,并按照所谓五德终始说,认为以水德替代周朝火德者是汉而不是秦,他的主张为汉朝所用。”
这种历史观在西汉初年有一定的市场,包括原六国旧贵族后裔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秉持这种看法,因而一些修私史的民间史家会称秦始皇为秦王。
赵化成教授在深入研究《赵正书》后,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即该文献很可能源自六国贵族后裔之笔,或是那些思想理念与张苍相近的文人墨客所撰写。
这一推断不仅基于对文本内容、风格及历史背景的细致分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与思想流派的复杂交织。
若我们暂时搁置成见,顺着《赵正书》所阐述的视角进行深度探索,会发现一个颇具颠覆性的思考路径:
或许秦始皇决定立胡亥为太子,并非外界所普遍认为的仓促或权谋之举,而是他内心深处真实意愿的体现。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史书中关于秦始皇遗诏被篡改、扶苏被冤屈等主流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秦朝末年政治格局的新窗口。
进一步分析,如果秦始皇确实怀有让胡亥继承大统的意图,那么他将扶苏远放边疆的决定便显得意味深长且合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