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8月11日上午,“李政道先生追思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这是在中国举行的追思李政道先生的第一场活动。中国学界代表缅怀认为,李政道先生使中国高能物理事业走到国际前沿,更为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发展培养大批后备人才。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副局长魏志祥代表中国科学院对李政道先生表达了深切的缅怀和追念。他指出,李政道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该院基础研究工作,推动中国科学院乃至全国的基础研究人才跨越式发展;他长期坚持参加中美系列学术活动,积极推动相关机构设立,为中美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良好局面打下坚实基础。纪念和缅怀李政道先生,就要学习他着眼前沿的战略眼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李政道参加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成立大会。
为中国科教事业“破冰”
李政道先生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1943至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从1956年共同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到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创下了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快”得奖速度——13个月。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注:李政道和杨振宁加入美国籍是上世纪60年代)。宇称破坏的发现对人类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认知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和改变,为10 年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工作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政道的科学贡献远不止于此。他开创了场论研究凝聚态系统之先河,提出了量子场论中至今唯一重整化可解的“李模型”,推动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开创了量子色动力学真空、相变以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态的研究等。
从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支持我国基础研究主渠道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从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到我国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我国第一个“少年班”,到让大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的“䇹政基金”……这些都与李政道的建言和亲力亲为分不开,而背后正是他的拳拳赤子心。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周善贵代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对李政道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缅怀。他表示,理论物理所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极大地受益于李政道先生所建议、推动设立的CUSPEA、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而且一直得到了李政道先生的无私帮助。
“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来宾共同回忆了与李政道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从不同角度追念李政道先生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为祖国科学明天的无私奉献,还原了一个心通天宇、情系华夏、淡泊名利、笃行致远、攀登高峰、求实求真的世界级科学大师形象。
“我们应当从李政道先生‘问愈透,创更新’的执着追求和前瞻视野,身体力行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师表才情、正道仁心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境界中感悟科学与真理的力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院士表示,李政道先生对北大物理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极为深远的前瞻规划,并亲力亲为推动北大物理及相关学科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开拓前沿交叉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缅怀李政道先生,要传承、发扬他为中国物理学事业,乃至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进步与发展提供的宝贵财富。
追思会上,李政道先生长子李中清教授向追思会发来书面致辞。他透露,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说:“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李中清表示:“尽管这个时候只有家人在身边,但我想,父亲这句话既是说给我们的,更是说给他多年来的各位老师、同道、朋友,永远的科学和祖国。”
当天的追思会由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中心、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共同组织,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国3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院士专家及师生代表,李政道先生家属代表、亲友、生前同事和社会各界人士等330余人参加。
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在美国旧金山家中辞世,享年97周岁。李政道先生用近百年的物理人生谱写出不朽的传奇华章,虽已远行,但他的科学精神和赤子情怀将永远根植我们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续写新的辉煌。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