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复苏的一大亮点。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的产销量,更是让中国电动汽车凭借市场竞争、规模效应、完整的产业链和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站上了国际舞台的**,也形成了中外企业同台竞技的新格局。
作为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和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在第七届进博会现场,对于关税和贸易摩擦等热点话题并不避讳。11月6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举办“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分论坛,邀请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权威代表,共同展望行业发展趋势,讨论氢能、锂电等新能源动力、单车智能水平提升和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探寻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开放环境和政策赋能。
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论坛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汽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汽车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近3年,中国汽车出口连续突破200万、300万、500万辆三个关口。202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44.3万辆。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车企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在8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凌激看来,中国在全球产供链的枢纽地位愈发凸显。跨国车企利用中国的市场、技术和制度开放等优势,实现了“在中国,为世界”的转变。比如,2023年特斯拉中国工厂的产量已占到其全球产量的近一半,其中36%对外出口。大众、宝马、博世等跨国企业深度参与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共享中国市场发展机遇。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和复杂的经济局势,凌激提出,中国将循序渐进、合理有序开展产供链跨境布局,支持有实力的车企,结合自身特点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将加强标准国际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动力电池等领域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开展灵活务实的多双边合格评定互认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严重破坏国际经贸规则,扰乱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和技术进步,实质是在绿色转型和气候变化合作领域开倒车。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他这样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致辞中提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今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80万辆,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到19.8%,比去年提高约3.5个百分点。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球各国开放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是行业企业协同创新、聚力突破的成果。
聚焦中国,由于较早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并接续制定产业规划、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今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832万辆,同比增长32.5%,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8.6%,比去年同期提升8.8个百分点。
“回望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全球化是最鲜明的特征,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开放,技术才能进步;只有合作,产业才会繁荣。”熊继军称,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不懈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坚持全球分工合作、互促互进的结果。为此,中国在进一步支持融合创新、促进消费、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热忱欢迎各国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和技术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支持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与各国开展标准法规合作,研究数据跨境流动便利政策,推动标准规则趋同。
“我们现在一直在讨论汽车的销售问题,存在关税问题、供应问题等,但我认为更根本的是真正考虑经济合作。”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时表示,马来西亚乐于与中国合作,与所有其他各国合作伙伴发展绿色交通。这意味着他们不只是在谈论销售或汽车交易,而是希望重新审视交通,超越汽车销售的范畴,聚焦技术和交通模式的转变,“这个世界太受限于国家间的公正贸易和投资,但我们不应该受制于这种想法”,而是应该考虑建立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发掘新能源,创建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模式,而不仅仅是贸易和投资,从而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法国商务投资署(Business France)相关负责人迪迪埃(Boulogne Didier)在5日进博会的开幕式上对第一财经表示,法国希望通过更多经济合作,在关税和引入中国投资、促进法国出口等方面找到平衡和共赢的方案,同时也希望帮助更多法国企业来到中国发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法国企业必须来到这里”。作为今年进博会的主宾国,法国共有130多家企业来华参展。
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论坛的圆桌讨论中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多是在规模和供应链上走在前面。然而,各个国家都有碳平衡的追求和责任,这种不平衡带来了国际贸易的流动和技术的流动,也带来了协同和相互赋能。中国需要把自身的产业优势和世界上的需求结合起来。“我们在中国是主场,到了外面就是客场,就要遵守客场的规矩,尊重行业主要大玩家的历史地位。”
他表示,为此,要用中国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赋能国外的主机厂,一方面不影响当地履行碳排放的责任,另一方面又确保当地企业经济利益不降低,也即实现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可持续,需要双方从多维度找到更好的方式、定位和关系。协同和良好的竞争必不可少。
汽车产业变革催生新机遇
“汽车产业生态重构正催生新的机遇,汽车产业正发生新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在上述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其中,电动化变革了中国汽车的动力系统,电机、电池、电控推动了整个产业的重构,也催生了新的一系列龙头公司,从而推动产业链不断成熟。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他提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汽车制造更容易,但随着三电技术路线越来越成熟、趋同,一系列挑战性问题凸显而出,比如同质化,工人、设计、商业运营技术和价格等方面亦不乏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市场也陷入了内卷式竞争,国家的补贴政策则在退坡,这导致了行业较低的利润。为此,整个行业需要一系列的变革性方向。
李克强认为,在汽车电动化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智能网联技术就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方向。这意味着,电动汽车本身电池、电机、控制系统需要用一系列智能化技术提升。关于智能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本身的智能化技术,二是汽车里智能人机交互、智能座舱,以及替代人操作的自动驾驶。智能化技术发展已成为汽车产业进一步提升性能、进一步竞争的重要方向。
智能网联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汽车架构,也影响了人们对于汽车的使用形态乃至整个交通生态的变化。他提出,全球各地在推动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在加快推动一系列促进产业化发展和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变革。两者的有机融合发展,是当前的新趋势。
在他看来,未来的变革和发展可能会改变汽车的使用形态。因此,这不仅仅是一家汽车企业的事,而是关乎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一体化融合的改造,而全球都在充分发挥融合优势,加快相关的部署。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菲利普·梅茨格在论坛上强调,当前的世界化石燃料将逐渐被淘汰,从而转向电力和氢能等,而未来的交通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通过对于可持续能源和电动汽车的投资,正在引领世界的技术潮流。而实现清洁的出行方式需要全球共同参与,“在这项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其他各国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