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11月6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意见。《行动方案》拟规定,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同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还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专项政策。
强化产能布局调控
“发展新型储能”在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从**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布局和发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今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这也是“新型储能”首次被列入《能源法》审议稿,体现了新型储能在能源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行动方案》对于产能和区域规划则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在目标上,到2027年,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具体方向上,鼓励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矿产资源充足、运输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区域聚集。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地区分布看,目前西北、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全国超过50%,新型储能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还明确要求,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新型储能制造项目,依托研究机构开展行业运行监测预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还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专项政策。
多地也在近两年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布局和发展。去年3月,广东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27年达到1万亿元。河南省计划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600万千瓦。山东省日前最新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
随着各地新能源产业规模的扩大,新型储能的利用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的利用小时数大概是400小时,已经接近去年2023年全年的调用水平。
总体来看,新型储能仍然有着可观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预测,“十四五”最后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十五五”呈现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保守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7.4%;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1.2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0.4%,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26.6GW。
多元技术路径并进
目前,新型储能仍是多元技术路径并进的状态。《行动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八条技术路径,分别是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铅炭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其他技术。
诸多技术路径中,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对于锂电池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将加快长寿命高容量先进活性材料技术、高效补锂技术攻关,发展高附加值辅材产品,重点布局大容量高安全储能电池、高功率高能效电池、储能用固态电池、全气候长寿命电池等先进储能型锂电池产品。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固态电池若能发挥并强化安全性的优势,力争占据能量密度优势,将倍率、循环寿命和工艺性进一步优化,则可巩固其优势场景下的核心潜在客户;如果性能和成本有所突破,其市场空间会扩大,并成为锂电池的关键技术路线,预计到2025年,全球各类固态电池市场或达千亿元规模。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锂电池的应用场景仍有局限,看好其他技术路径更长远的未来。
在11月5日召开的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上,因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斯坦利·惠廷厄姆表示,锂电池已经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得到应用,未来一段时间内,锂电池作为储能方式之一,仍然相当具有竞争力。但大型卡车长距离行驶,当前电池无法满足续航需求,未来可以使用基于氢的燃料电池。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指出,液流电池具有安全可靠、扩容方便、循环寿命长等若干重要优势,是一种前景广阔的长时储能技术。未来,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度电成本也将与锂电抽水蓄能相近甚至更低。未来装机规模也与锂电和抽水蓄能相近。
《行动方案》也明确,接下来将开展液流电池电堆、双极板、电解液、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技术攻关,提升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