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为55台。在韩国、日本、德国等机器人使用比较普遍的国家,这一数量为250-350台,在美国、意大利、中国台湾,这一数量为150台左右,而中国大陆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只有21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差8-10倍。 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机器人的应用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而中国已到这一时点。申万投资称,未来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总需求将达到167万-300万台,这是几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市场15%。 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30多万元,即使未来均价降到25万元,那么中国制造业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元,再加上系统的话,对应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140亿元。
对待中国的机器人市场须持冷静的态度
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未来,我们始终持有这样一种辩证的观点:从宏观来说,中国必将突破机器人核心技术,进而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从微观来说,现在让我们分析每一个中国企业,都能看到明显的短板或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我们几乎可以断言,95%的中国企业将在未来几年里面消失或退出这个市场,谁能笑到最后,的确还是一个谜。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民间资本,都应该投入进来,为这个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但绝大多数投资注定将是失败的或者低效率的,因为决定投资的人大多数可能并不理解这个产业本身的特质,因而无法对真正的风险有着清晰的认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略投资者,才能把握住战机进而筛选到真正好的企业。
就目前看来,国内的厂商都需要面对:昂贵的零部件成本,国际厂商稳固的市场基础,较差的稳定性,将客户需求或工艺用工业机器人实现的难度,弱小的技术研发能力等问题,甚至大部分的本体厂商一直在盈亏平衡点上努力挣扎。实际上,工业机器人市场在短期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行业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还是能够盈利的。而且有许多来自一般工业的客户需要或者希望使用机器人,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系统集成商能对各种特殊的需求提供经济可靠的解决能力,即使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国际厂商也不可能对所有行业的工艺都熟悉。",IHS公司分析师汤洁补充到,"作为需要二次开发的设备,工业机器人需要大量的掌握具体工艺和工业机器人工程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如果工业机器人市场能够将热度转移部分到系统集成领域,壮大系统集成商队伍,进而反哺工业机器人市场,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国内企业要抓住机遇,刻苦攻关,早日掌握国产化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零部件,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能否率先智能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将是决定我国自主品牌能否获得机器人市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