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 “ 扳手测试 ” ,
脖子哥看到的时候下巴都惊掉了,玩还是你们会玩。。。
事情是这样的, 1 月 4 日,一位越野博主称自己的方程豹豹 5 之前水箱撞坏了,在锯掉护板更换的时候,觉得大梁强度不牢靠,于是直接拿扳手掰给大家看。
结果这钢材在扳手面前竟然像纸糊的一样,轻轻一扭就弯折了。
这不对啊,方程豹豹 5 是 CTC 架构一体成型的高强度钢,还是一辆要承受高强度冲击的越野车,怎么如此脆弱?
接着博主去到后面的下摆臂处,用同样的方式直接将下摆臂的漏沙应力孔给夹断了。。。
这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 “ 测试 ” ,吃瓜群众们自然蜂拥而上。
有拿竞品来对比的,有说博主的改装生意与比亚迪有利益纠葛的,五花八门。
同时也引来众多汽车博主效仿,有在坦克 300 上复刻的,也有拿更贵的猛禽 F-150 试试的,测试出来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弯与不弯的都有。
更有甚者,直接开始在豹 5 底盘上 “ 拉单杠 ” ,一整个民间科学抽象大合集。
眼看着事情越闹越大,在方程豹官方还没给回应的时候,直营店自己先把梗玩起来了,直播间齐刷刷拿着扳手直播。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应对黑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化身乐子?
瞧瞧这姐们等身大的扳手,又一个蛋妮,什么直播鬼才。
事情发酵了一天之后,这个博主把之前涉及到方程豹的视频全部下架。
1 月 5 日晚,方程豹产品经理在 “ 豹解方程 ” 栏目作出了官方回应,称豹 5 大车架主体均采用高强度钢,久经测试,大家放心使用,接下来也会继续给大家公布更多方程豹的技术细节。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该博主在 1 月 6 日发布了一个怼 “ 黑子 ” 的回应视频。并且接下来还继续针对豹 5 的拖车钩强度等问题继续进行 “ 自主测试 ” ,看来是没完了。
在等子弹不知道要飞到什么时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来看看,厂家宣传的高强度钢材为什么能拿个扳手就给轻易掰断。
首先我们要知道,钢材硬不硬这事儿,到底是个啥标准。
钢材的强度有三个评判标准,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屈强比。
屈服强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弹性形变的临界点,就是钢材变形的时候,过了某个临界点就会失去弹性不能再恢复原状,这个形变的极限就是屈服强度。
就像弹簧越拉越长,虽然能恢复,但如果回不到最初的状态,那就是屈服强度被突破了。
抗拉强度,这个就比屈服强度更进一步,在 “ 屈服 ” 到一定程度后,材料在薄弱处会断裂。
同样是弹簧,刚开始拉各圈还是均匀受力的,越拉受力就越不均匀,拉到极限就会从最薄弱的地方断裂,这就是抗拉强度。
材料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越大,强度就越高,受到力的影响就越小。
根据汽车工程学会对钢材的定义,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范围为 210-550MPa ,超高强度钢则是大于 550MPa ,热成型钢则是 1000MPa 以上。
甚至像现在新推出的车型,乘员舱动不动就用 1500MPa 以上的热成型钢,可以说强度拉满。
但是,钢材强度高并不代表没地方给你 “ 掰 ” 。
我们拿一根筷子作例子,想要快速掰断筷子,那肯定是双手抓住两边往中间掰,总不能拿锤子砸筷子头硬砸砸断吧。
汽车的大梁我们也可以粗略的看成筷子,
当车身安装在大梁上,重量就会集中在一点,这个施加的力也叫应力。
所以汽车为了应对这种应力,一是会增加横梁纵梁等结构,通过设计增强抗性;
另外就是会尽量减重,让钢材受到的压力小一点,比如在钢材中打孔偷轻,或者把大梁做成空心的,应力减轻后反而让钢材更加坚固。
像是经常在车展线下见到的白车身图,里面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些孔洞结构。
这些孔洞结构除了能减轻材料重量,也能像吸能盒一样起到溃缩减轻碰撞的作用。
可以说,车身我们觉得没用的开孔,人家车企都在仿真模型和线下实测中测试过了,方程豹也称下摆臂孔洞有排沙排水效果,方便越野使用。
但人家也没想到你会对着底盘这些孔洞缝隙来掰呀!
你真要掰,理论上来说,只要找对位置随便都能掰动。
想来捏钢板这个 “ 软柿子 ” 的,用杠杆原理就行了。
我们仔细观察视频里扳手夹住的位置,扳手并没有夹满,这相当于以抵住的位置为支点用力,这下子受力的就不是整块钢材,而是变形的那一小块,这事情一下就简单了。。。
因为在这个一小块上用力,就相当于以扳手为支点形成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应用。
根据剪应力公式T=Q/(A*f),在钢材抗剪强度f不变的情况下,横截面积A足够小,用大扳手通过杠杆原理施加足够大的力Q,这个剪切力能放大数倍。
意思是,只要扳手夹得住不滑,扳手的强度撑得住,力臂够长就可以掰变形。
开玩笑,阿基米德都能把地球撬起来了,用杠杆原理解决一个钢板还不简单?( 不是 )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那些把扳手往里伸进去一点的博主做测试,由于咬合得够深,整个身体压下去都掰不动。
至于视频后半段掰下来的材料,这个就像徒手扭断铁丝一样,左右来回扭,
因为金属是会 “ 疲劳 ” 的,当反复的在一点上突破屈服强度,金属会产生永久性累积损伤,这样一定次数后就能直接扭断,这个大家平时应该都见过。
其实在 “ 掰 ” 大梁事件发生之前,博主曾对这台车进行过切割,而切割的位置恰好就是这次有争议的大梁。
那么从金属切口处用扳手测试大梁的可信度还剩多少,就更加难说了。
所以,无论子弹还能不能再飞一会,还是希望大家能少相信一点这种 “ 民间科学 ” 。。。
撰文:浩森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 封面:焕妍